CLOSE

News

一次新鮮的經驗 / Taiwan Architect Magazine

一次新鮮的經驗 / Taiwan Architect Magazine

1998

參與了這屆雜誌獎評審對我來說,才比較有機會領略深入了解別人對建築的態度,比如說中研院資訊所,雜誌作品刊出的時候只是大略了解,這次為了評選這個案 子,花了比較多的精神,了解建築師的態度及意圖。而其它評審的觀點再交融之後的討論,都有助於異於平日自己處理設計案的經驗。而對於比較深入了解的案子, 我也扮演引領其它評審了解其設計意企圖、設計密度的角色,比如高雄紫竹林精舍,我就扮演這種角色。

因此,有機會深入了解同行在做、在想、在嘗試、有成功有失敗的例子,對我也是一個新鮮的經驗。 所以我的態度是在體會這種經驗之際,著眼於將同行在嘗試的過程及結果,有值得喝采的、有趣的、有意義的、很特別的作品,用欣賞的角度來看,夠精采,就推薦 它應該得獎。反之,我不是拿著一把尺將這些作品統統藉由這把尺的揣度,認定它達到一個標準才給獎。因此,很有意思的是,我提的應得獎作品好像比較多件。 第二個意見是本屆的作品中,有許多種不同類型,比如地景建築、老屋再生翻新裝修、大尺度公共建築、小尺度的特殊機能建築,從公共到私宅都有,類別及處理手 法都頗為多樣,所以在不同類型上的處理,只要值得喝采,我都持肯定的態度。 因為我們都在此時的台灣執業,要處理出一棟好建築,說實在話,並不容易。如果要做到無懈可擊,那大概很困難,因為建築產業近幾年雖然精進很多,但從業主、 建築師、營造廠或從設計到施工,建築產業的生態仍不是很健全,尤其沒有統一、公認、完整營建的規矩。可以說建築工業仍處於不成熟的階段,因之,即使建築師 有很好的想法,仍不易被實現,比起其它國家,台灣更是辛苦。所以就這個觀點,我比較以心同此理來判斷之。 有幾件作品我特別提,因為他們讓我感到特別有意思。 新竹文化中心,我感受到一種很自發的生命力呈現出來,雖然在形及構件上的組合有一些未臻理想,但卻顯現出「拙」的美感與意圖,並且表現得很有特色,有種不 受拘束的意圖有點像陳昇的歌曲,深信假以時日,謝建築師可以有更另人刮目相看的大作出現。 明池森林遊樂園區我蠻欣賞,在討論過程中有過「文化屬性」的辯論,可是我認為這個問題不是對錯或應不應該的課題,而是處理的好不好的課題。而本案我覺得他 們做得很好,我很肯定。尤其是他們能夠用「很少的建築去做很好的建築」,這更是我愈來愈肯定的方向,相當不容易。 高雄紫竹林精舍在幾年前就去過,乍見當時有驚訝與震動的感覺,主要的觀點是就一座新的現代佛教建築而言,有很多空間處理得相當有力,而且傳達出佛教的精 神。難能可貴的是,在一塊很小的基地,處理出很多層次的空間變化,這是我認為最值得喝采的地方。我因為種種機緣,了解到這座寺廟之所以可以處理到這種好境 界,除了建築師的努力之外,業主的用心也讓每一個細節、每一個空間都處理的更好。 十方事務所有好幾個作品都被大家所肯定,近年來有相當清晰的風格與品質呈現,很理性的幾何、不追求商業噱頭的語彙,很嚴謹地處理平面、結構與構造等課題, 是十分用心值得稱讚的事務所。古亭國中有著很複雜的設計條件及尷尬的基地,但處理得很棒。我要再提到的是,十方有許多案子進入決選,也都相當夠水準。對我 而言,十方農禪院是一件遺珠之憾。 中研院資訊所增建案,在王大閎先生作品之後的基地,以一種謙卑的方法呼應主建築,又引介了相當有趣的空間在其中,處理得相當得體。這是我蠻贊成的,也是還 要多學習的建築態度。更可貴的是,在這種態度下他又能創造出很精采的空間,可說是實至名歸。 捷運淡水線劍潭站有它的問題但也有它的意義,坦白講,從技術的觀點上,整個結構是有點小題大作,但在公共建築的角色意義上,其扮演都市空間及市民意象上, 都有其可取之處。尤其在近年來公共建築或官式建築大多漸趨公式化發展,一般而言跳不出輕微的後現代加上官式對稱的造型。缺乏其它的意圖,激發不了人們的感動。

在我看來,公共建築在某些時候要有一些任務,去表現當地一種情懷或者一種風俗甚至是一種渴望,尤其在某些恰當的時候,更應該要被放進去,劍潭站就有些這種 企圖而且執行得還不錯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我是肯定它,也期望台灣的公共建築或官式建築可以走出八股的形式。 高佛案,有一個有趣的剖面,把街屋的空間剖面現代化了,也就是在處理原本陰暗的街屋,在同樣的量體變成一個有錯落、高低層次且引進自然光線的有趣空間。但 同樣的團隊在設計紙博物館的案例中,我認為是內容更豐富、空間更精采的案子,可惜雜誌沒有刊登過這個作品,他們也沒報名,但我還是推薦大家去參觀紙博物 館。 最後,對於評審的感想來講,因為這是一次非主題性的比圖,而且從上百件作品中挑出幾件得獎作品,在五位評審來說,我認為這種的條件首先可能很有共識、焦點 或課題。其次是每位評審的觀點也不盡相同,有人有帶尺,有人不帶尺,有人尺很準但有人很鬆。而在籌備會議上就講好,評審只是一次過程,所以討論變得很重要,因為任何的選擇都不太會影響建築師的想法(因為作品都已完成了)與價值。當然,最後還是訴諸投票,投票也許代表許多未說的話。同樣地,整個過程不僅讓 我了解建築的理念與想法,評審之間的討論與投票,也讓我了解其他四位評審的想法與理念。

口述/姚仁喜‧採訪/林芳怡 (1998.02)